化妆品厂小编教你如何正确解读化妆品成分表

2020-06-12 11:41:13 admin 706

        现在护肤圈有群人被称为成分党,他们通过分析护肤品中含有的成分来确定产品的作用、功效和适用人群。比如护肤品中有玻尿酸就补水,有维生素c就抗氧化诸如此类,看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很理性。但是这种分析是否真的很正确吗?

        如何正确解读化妆品成分表? 

        根据规定,从2010年6月17日起,所有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国内生产和进口报检)的化妆品都需要在产品包装上真实标注产品配方中加入的全部成分的名称。实施全成分标识规定,既符合各国法规规定,保护消费者知情权;也能提供更全面的产品信息,方便消费者选择需要和喜爱的产品,并避开过敏原料。

        化妆品成分表解读,正确打开方式

        正确解读化妆品成分表之一:没有产品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肤质匹配很重要。

        在评论区常常会看到很多人对某一化妆品成分极力“推崇”,但也有人疯狂吐槽。就拿刷酸爱好者的心头好——水杨酸来举例子吧,水杨酸具有油融性,能深层渗透疏通毛孔,在0.5%-2%浓度范围能轻微地剥脱角质,还能有效的抑菌消炎,而3%-10%的浓度则是只有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才能把控的了。

        痘痘肌们怕是没有几个不知道水杨酸大名的。但是!它却被大量的敏感肌人群拒之门外!在一些贴吧、论坛里面经常看到有些人发帖说,用水杨酸过敏、皮肤变薄,甚至是烂脸。水杨酸是去角质的,使用过于频繁,当然让你的皮肤变薄,如果你还是敏感皮肤或者本身对水杨酸过敏,这当然不能用了,这不是水杨酸的问题,是使用者的问题。

        有时,某个倍受追捧的成分,会“有幸”拥有一批忠实的黑粉。

         正确解读化妆品成分表之二:不要抛开剂量来对某个成分夸夸其谈。

         我们经常听到“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但其实,“抛开剂量谈效果也是耍流程”。可是不管是我们想要的效果也好,担心的毒性也好,都是跟剂量息息相关的。就目前而言,许多成分的有效性都是基于满足基本的浓度要求而实现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烟酰胺原液,要想实现理想的美白效果,外用烟酰胺的话,3%是起步浓度,常见的浓度为5%,当然也有少数产品烟酰胺加至了10%之多,但是是否真的有此必要,还存在争议。

        总的来说,对某个活性成分而言,多了不一定会更有效果,但是少于一定值会没有效用哦。除了剂量浓度,还有成分的等级、萃取方式等等很多信息都会干扰对一只产品的判断。

        要知道对于很多化妆品成分来说,不同的产地、等级、不同的采摘、萃取方式都会影响成分本身的效果。比如最近护肤界都在鼓吹“虾青素”,每一个想美白的人,不是在虾青素的路上,就是已经在使用虾青素。目前市面上的虾青素的获取有两种方式:人工合成和生物获取。人工合成与天然虾青素生物获取,在结构、功能、应用和安全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

        正确解读化妆品成分表之三:成分表的排列顺序大有乾坤,1%分割线是关键。

        化妆品成分表的标识有如下规律:

        1.所标识的成分名称按其在配方中的含量由大到小顺序排列,即排位越靠前,表明该成分在化妆品中的含量越高。如水是大多数化妆品中最常使用的溶剂,在许多情况下是含量最多的成分,所以一般排在成分列表最靠前的位置。

        2.对于产品中含量小于或等于1%的成分,在位于加入量大于1%的成分之后,可以任意顺序排列,成分之间不分先后。

        3.香精虽然是多种香料的混合物,但在配方表中只作为一个成分,用香精一个词进行标注,并和其他成分一起按照加入量的顺序排入成分表中。

        上面解读一已经提到过,护肤品中的活性成分是需要依托于添加量达到足够浓度来实现的。所以,判断成分表中的1%分割线,是用来判断功效成分的有效性的常见手段。一般来说,防腐剂(苯氧乙醇),螯合剂,香精香料,着色剂等的添加浓度均不大于1%,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做节点来判断出:在此成分后面的其他成分,含量也一定不超过1%。

        相关文章:化妆品成分安全性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标签:   化妆品成分